头条创作挑战赛“弟兄结拜在桃园,三战吕布虎牢关。杀死颜良诛文丑迪时策略,明月之下斩貂蝉。”这段京剧《月下斩貂蝉》的压轴唱段,讲述了“关公月下斩貂蝉”的故事。不过,这段传说的来龙去脉远不止这一版本,早在元曲和嘉靖本《三国演义》中,就流传着至少四种不同的说法。究竟哪一个版本更接近历史真相,还得看诸位读者在听完半壶老酒细述的四个故事后,自己做出判断。
关于貂蝉,历史上确实有原型,她很可能并非单纯的姓名,而是一种职务名称。她应是董卓身边管理衣帽的侍女,这和刘备、张飞痛打的督邮一样,只是职位称呼,而非人名。督邮在当时大致相当于州牧下面的监察官,负责监督地方事务。
无论貂蝉究竟是职务还是名字,咱们今天讲的还是故事版本。先来说说关羽为何要斩貂蝉:据传“曹操将貂蝉送到某家,以侍枕席。然则欲用美色迷惑那人,使其消磨英雄志气。关羽认为貂蝉舍身匡扶社稷,促使董卓父子反目,功在汉室。乱世之中,只有以死保其名节。”这是“关羽斩貂蝉”的第一个版本,塑造了关羽一个不为美色所惑、胸怀大义的形象。
展开剩余72%不过细读史料,关羽其实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。他曾对秦宜禄的妻子怀有深情。秦宜禄是曹魏骁骑将军秦朗的父亲,秦朗入曹家做养子,享受优待,而秦宜禄在是否反叛曹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,最终被张飞怒斩。既然关羽对秦宜禄的妻子念念不忘,杀掉貂蝉这种美人,实在不合常理。毕竟关羽博览春秋,文武双全,怎会如此狠心摧残美人?
说到关羽熟读《春秋》,便有了第二个版本:“曹操水淹下邳时,张飞生擒貂蝉并将她交给关羽。张飞嘱咐‘秦宜禄的妻子被曹操霸占了,貂蝉你一定要藏好!’”关羽得到貂蝉后依然勤奋好学,每夜灯下读书。读到《庄公二十四年》时,他惊出冷汗:“男女本异,乃国之大节。若因夫人之乱,岂不可乎!”关羽曾两次受曹操管辖,一次随刘备处于半软禁,另一次被俘降曹。关羽和被生擒的貂蝉境遇相似,为避免连累刘备和弟弟,他最终咬牙斩杀了貂蝉。
京剧中的说法也有所借鉴民间传说:“好一个貂蝉,能言善辩,话语有分寸。她名扬天下,却被青锋剑斩于刀下。此剑乃周文王所造,传至关公手中,遇不平事便鸣响。”这两个版本均认为关羽是出于尊重和保全名节才忍痛斩杀。
然而,问题来了:貂蝉最初是王允的歌姬,先被董卓霸占,后被吕布夺去,其名节早已荡然无存,为何关羽还要斩她?在汉朝,女子再婚是被认可的,汉武帝刘彻的同母异父姐姐也曾再嫁,刘备纳了兄弟遗孀,曹操则喜欢收养并照顾他人的妻子。曹操临终还嘱咐“分香卖履”,确保这些“后老伴儿”生活无忧。
所以,关羽杀貂蝉似乎无理,这催生了第三个版本:关羽本无杀意,祸起那把青龙偃月刀。曹操赐貂蝉给关羽,关羽对曹操十分敬重,“夜读春秋,思及董卓专权与吕布为虎作伥,若非貂蝉连环计,怎能使董卓父子反目?”关羽与貂蝉惺惺相惜,想放她自由。临别时,貂蝉不慎碰倒了那把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,刀跌落砸中她,悲剧由此发生。
被青龙偃月刀意外夺命,令人唏嘘红颜薄命。第四个版本则更玄幻:关羽奉曹操命令斩杀貂蝉,巧用李代桃僵之计。关羽眉头紧锁,挥刀斩向貂蝉影子,并从自己身上涂血在刀锋,向曹操汇报时不算欺骗。关羽本想冒险放貂蝉一条活路,却不料青龙刀成了斩影杀人的神兵,刀砍影子,貂蝉感应而亡。
第四版本疑受豫让刺赵襄子故事启发。据说赵襄子被豫让砍三剑后衣服出血,随后身亡。尽管该版本可信度极低,但历史上的貂蝉确实在吕布死后销声匿迹,成为三国一大谜团。
盛巽昌先生曾言:“《三国演义》嘉靖本原本有‘月下斩貂蝉’的插曲,但毛宗岗父子删去了。”半壶老酒虽有嘉靖本《三国演义》,却未曾见到该段,不知是买到删改版还是假书。无论如何,貂蝉消失成谜,如何揣测也都有理。半壶老酒无删减前嘉靖本,盼望藏有真本的读者能予指教。
在半壶老酒看来,无论史书还是小说中,“关羽月下斩貂蝉”皆不应存在。董卓暴虐,文官哭泣,武将逃亡,唯有貂蝉这位“女将军”挺身而出。无论关羽或曹操,都不会忍心对这样有功之人动杀机。否则,他们岂不是效仿二战后最早投降的那群男人?
心怀怜惜的读者定不愿信貂蝉死于武圣关羽之手。于是迪时策略,还能做更多联想:众所周知曹操好色,既然得了貂蝉,怎舍得送给关羽?关羽若得貂蝉,怎忍起刀相向?倘若貂蝉未被关羽斩杀,她又会成为曹操哪位儿子的母亲?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